首页 > 疾病控制 > 精神卫生

新开学,对于班级里的“小哪吒”该如何应对?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02 15:12:41     点击率:37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有一个很出名的叫法——多动症,这不禁会让我们想到一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哪吒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行为冲动,经常不顾后果,全然一个拥有使不完的洪荒之力的小皮猴儿!面对一个这样的孩子,想必无数年轻夫妇、小学老师大概只能直呼:“我太难了!”            

图片1.png 

 

本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办法总比问题多,这篇文章就来介绍一下父母和老师如何帮助小哪吒健康成长。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据统计,全球约有6%-9%的学龄儿童患多动症,中国多动症患病率为5.6%,男童患病率为7.7%,女童患病率为3.4%。

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注意缺陷

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是本症的核心症状。患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不能注意到细节,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任务,容易丢三落四,经常遗失玩具、学习用具,忘记日常的活动安排,甚至忘记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活动过多:

表现不安宁,手足小动作多,不能安静坐着,在教室或其他要求安静的场合擅自离开座位,难以从事安静的活动或游戏,一天忙个不停。

行为冲动:

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快速地做出行为反应。表现冲动,做事不顾及后果,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

 

那么面对一个多动症的孩子,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呢?有研究表明面对不同严重程度的ADHD患儿,家长培训和教师培训会在不同方面对患儿有所帮助,所以多动症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对此,有相关学者提出了一些有效干预措施,以下是其中几点:

 

从可能引起不当行为的事物着手。

家长和老师应注意观察家中多动症小孩平时的行为习惯,在不当行为发生之前就预料到,及早施行干预。例如:当多动症孩子被要求完成课堂任务时,通常很难待在座位上,也很难避免课堂被打扰,老师可以通过提前修改作业,将其划分为很多小的部分,仅需保持很短的注意力就可完成。

糖果教育代替棍棒教育。

成年人倾向于用惩罚来管理孩子的干扰和消极行为,但这只会教会孩子们不要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去发现他们变好的地方,用正面激励来建立遵守规则的行为。

针对目的干预。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目的,部分多动症的患儿会做一些举动,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让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赢得同学的关注,例如同伴辅导。

实时干预。

部分多动症患儿家长倾向于将干预集中在某一时间段或某次谈话,如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其实不然,多动症孩子多倾向于活在当下,着眼于眼前利益,因此对此实施干预应当是预估其不当行为发生时,而非其后。

明确目标,并非症状管理。

家长和老师对多动症儿童采取策略进行帮助的目的是使他们更好的获得技能方面的进步,我们应当对进步的关键性指标进行干预,而非是针对所有的冲动言行,否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例如,干预措施应当为完成家庭和学校作业,以及获得阅读和数学技能提供支持,如果学习技能有所提高,行为也会随之改善,毕竟学生很难在行为表现不良的情况下获得一个好的成绩。

利用大数据科学干预。

家长和学校应当通过数据统计去了解应当以什么样的干预措施对学生进行最大程度的帮助,而非凭自己主观猜测什么样的方法可能适用。当然,随后可以依据效果对干预措施进行调整。

设定时间管理。

随着学生升入中学,学习任务的繁重使得有效管理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多动症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略有欠缺,需要我们进行额外的指导,例如遵循既定的时间表,创建作业图表,报名参加辅导等。

沟通与协作。

多动症患儿往往需要更多额外的帮助,而对于每天繁忙的老师来说,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家长与教师需要定期沟通学生的进步,应提前让老师指导孩子的需求与问题。

设定小目标,循序渐进。

教师和家长最容易陷入的误区之一就是给患儿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总是期望在进行干预措施后能够立即达到年级平均水平。更好的策略是设定一些短期目标,之后再让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向上调整。

清楚自己的权利。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有机会获得相关支持和专业指导帮助,例如,可以求助校园社工、社区社工的帮助,到专业医院(专科医院、儿童医院、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门诊)进行求助,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对孩子进行帮助,另外,一些症状较轻的患儿还可以通过权威心理诊所进行心理治疗。

此外,有相关研究发现,青少年对多动症的认知对其生活质量和症状的改善有一定帮助,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家长和老师也要做好一定的科普工作。

 

(来源:微信公众号 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