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控制 > 精神卫生

瘦是自律的体现,有错吗?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10 15:50:54     点击率:201


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被灌输一个观念——“瘦是自律的体现”。很多公众号文章还会配上一些积极瘦身的故事和精心修图的照片,大力宣传这个观点。似乎没有一副健美小姐/先生的身材,几乎就和懒惰划等号了。

可是且慢,自律是好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瘦,也不是瘦的都健康!今天,且听我给大家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第一章·

自律的子雯,减重成功

高中生子雯原本是个健康快乐的女孩。从小家人觉得孩子长身体需要营养,她自己胃口也好,所以长得高高大大。15岁的时候她就有1米68,体重120多斤,在同学中算是“壮实”的(可能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字眼)。

到了高中,有些新同学们好像并不欢迎这个算不上肥胖的“胖女孩”。有人给她起外号,有人把她画成小猪。子雯变得不爱跟同学交往、自卑退缩,她逐渐发现女同学孤立她,男同学嘲笑她。甚至有同学故意在食堂凑到她面前,阴阳怪气的说“怪不得你胖,吃这么多”。

为此,子雯偷着哭了很多次,和妈妈说自己太胖了,要减肥。让妈妈不要再给她做爱吃的红烧肉、土豆丝,不吃主食,怕同学看到自己吃东西,在学校食堂也只吃一点青菜。

子雯真的在变瘦。

 

后来,她又有了新招数,每一餐都拿着手机App严格计算食物的热量,直到能精确地说出每种食物的热卡。每天她都跑5公里,再跳绳1万下,雷打不动,即使感冒和生理期,也坚持完成当天的任务。用她的话说——“一定要自律”。

经过这样3个月的节食加“魔鬼训练”,子雯的体重减少了二十多斤,成功的达到了当初定立的100斤目标。同学们再也不说她是个胖子了,还有女同学羡慕地问她怎么瘦下来的。

 

·第二章·

减重成功了,为什么还不快乐?

但是,子雯并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快乐。

她并没有因为成功减重达到目标而感到轻松,反而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如何吃东西了!

 

按理说,子雯可以松口气,不用那么饿着自己了。但子雯好像不知道“吃饱”是什么感觉了,更可怕的是,她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吃东西就感觉自己不自律,感觉自己失败,感觉无比焦虑!

吃饭,对于子雯来说,成了一件恐怖的事情。

她有时也知道,不用再严格限制热量,但只要一见到食物,就会觉得“罪恶”。反而更喜欢饿着自己的感觉,甚至对于饥饿感有点儿“上瘾”了。

子雯越吃越少,体重持续下降。先是出现了闭经,之后开始掉头发,宽大的衣服也掩盖不了她皮包骨头的身材。身边的人看着她都投来异样的目光,她瘦得如同骷髅,瘦得吓人了!

 

·第三章·

神经性厌食凶猛来袭

许多年轻女孩以减轻体重为目的开始节食,通常是为了应对青春期的常见挑战,例如同伴压力和校园欺凌。她们希望通过减轻体重,获得美丽与自尊。

她们中的一些人,在接下来的几周或几个月里患上了神经性厌食。患病后,她们节食日益严苛,演变成一种执拗的追求,不再在常理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控制体重成为了个人的主要关注点,甚至是唯一关注点。年轻人本应在意的学业、社交反而退居其次,很多患者甚至发展到严重的社交退缩。

 

·第四章·

关于神经性厌食的真相

神经性厌食是心理疾病,而且是最为严重的心理疾病,不是普通的“减肥”。

患有神经性厌食的孩子普遍自卑,对自己的身体不满,在他们心目中的自我形象总是不被人喜欢的。他们苦苦挣扎于让自己“变得更好”,但实际上缺乏自信的人很难从内心认可自己的努力,即使他们已经很好了,还是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之下,无法享受生活的美好。

神经性厌食会带来营养不良、闭经、骨质疏松、贫血、脱发、便秘等躯体问题。

神经性厌食的死亡率高达15%。

神经性厌食患者,多数还有抑郁、焦虑、强迫等其他精神障碍。

神经性厌食即使治愈后,复发的风险仍然很高。

神经性厌食的全面康复,可能需要花几年的时间,家属照料他们需要花费比照顾一般病人更多的心血。

罹患进食障碍的女孩更多,男性患者大约是女性患者的十分之一。

节食减肥本来是年轻女孩应对心理困境的一种手段,但神经性厌食的“魔盒”一旦打开,就很难再被关闭。

 

·第五章·

康复之路荆棘丛生

骨瘦如柴的子雯在父母的坚持下,去医院就诊了,她是症状非常典型的神经性厌食。

康复之路是艰难的,意味着她不能再用节食的方式获得自尊,意味着她必须放弃对饥饿感的依赖,意味着她需要直面现实的各种苦恼。

子雯还是觉得自己可以继续自律、继续节食和剧烈运动,为此她和父母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难道自律有错吗?变瘦有错吗?

确实,自律能让我们变得强大,让我们感到自己更有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在这个过程中,自律帮助我们克服那些难以避免的风险和挑战,随着我们能力越来越强,战胜困难本身也能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请不要忘记,自律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更加自由,而不是相反,把我们困死在各种规则之中。

作者:杨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