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控制 > 精神卫生

父母需要了解的儿童精神卫生常识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04 14:11:25     点击率:785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导师,也是儿童精神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影响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些儿童精神卫生常识。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强调了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儿童在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经历着身体、精神和情绪的巨大变化,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类型的精神疾病直接妨碍儿童的成长发育和身心健康。近年来社会工业化、都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家庭结构、父母对子女教育方式等的改变,儿童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精神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

权威数据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发现,中国儿童精神疾病负担占儿童总疾病负担的比例超过11%,其中抑郁症、品行障碍等疾病负担居前列。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每年有20%的美国儿童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

常见儿童精神疾病

通常所说的儿童精神疾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儿童精神及心理方面的诸多疾病。除了与成年人共有的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情绪障碍等以外,儿童精神疾病还包括一些特发于儿童期的精神疾病,如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抽动症学习障碍等,都属于儿童精神疾病的范畴。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疾病。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可导致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研究发现24%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在18岁以前曾有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状。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集中在1.2%-3.1%左右,且存在抑郁障碍的儿童往往有其它精神疾病共病的情况。 

儿童抑郁与成年人抑郁在临床中的表现有所区别。

儿童抑郁主要表现为心烦、不高兴、乱发脾气、不爱说话及认为任何事情都没意思、与父母、老师对抗并产生逆反心理等等。 成人抑郁表现为对于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即便是先前感兴趣的事物,而儿童抑郁则仍会为先前感兴趣的事物而高兴。

image.png

焦虑障碍也是儿童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以过分焦虑、担心、害怕为主要体验,伴有相应的认知改变、行为改变和躯体症状,发病率较高,且具有性别差异。我国部分地区5-17岁中小学生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3.63%,有24.4%-37%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过焦虑情绪症状,且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等,病因涉及出生缺陷、遗传、神经心理发育异常、家庭与环境等影响因素,患病率为4.25%-6.3%,且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发达地区患病率最高,以6-10岁的学龄儿童最多见。 

孤独症谱系障碍(俗称孤独症)是一组发育障碍性疾病,孤独症的发病年龄一般在3岁之前,症状主要表现在社会功能方面,包括社会交往、交流及行为刻板、兴趣下降等,社会交往功能障碍、表情贫乏、行为兴趣刻板及语言沟通障碍等三大核心特征。 

在过去20年里,一些发达国家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数量呈现出爆发式的上涨。分析显示,我国大陆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为0.12%-0.1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明显偏低,但仍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且男童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童。

孤独症目前仍无法彻底治愈,需要采取生命全程行为干预,治疗中主要采取特殊教育与行为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

image.png

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性的反社会型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与正常儿童的调皮和青少年的逆反行为相比更为严重。调查发现我国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1.5%-7.4%,男性患病率约为女性的9倍,患病高峰年龄为13岁左右。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较成人低,以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并与相应年龄行为的活动表现相比有明显的异常和不协调,起病年龄最小者为3岁,一般以12-14岁为主。据报道,我国儿童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0.05%-0.08%。

 除此之外,双相情感障碍、进食障碍、酒精滥用、药物成瘾等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也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另外,网络依赖或过度使用、学习困难、睡眠障碍等发病率在儿童青少年中也逐渐增加。 

不少人成年后患有的精神疾病其实都起因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也是疾病治疗的关键时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少患者仍然可以融入正常的生活中。

家庭环境是儿童精神疾病诱发因素

儿童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目前还不明确。但可以确定,儿童本身所处的家庭环境等是精神疾病的诱发因素。

 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应该接受治疗的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家长对治疗的不认可等,最后并未入院治疗而拖延病情。 

精神疾病的治疗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区别。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过程,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行为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患者的疾病症状,同时需要心理治疗及行为训练作为辅助手段。

很多人在成年后出现的精神疾病其实起因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从治疗角度来说,在儿童及青少年阶段尽早发现病情并进行治疗,对于儿童在成人后的生活及对社会的适应程度,都是有益的。“患者成年后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取决于病情的恢复程度,很多儿童在经过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与成人精神疾病相似的地方在于,儿童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冲动行为,如打人等,也会对周围人造成威胁。家长作为非专业人员,并不具备精神疾病的专业知识,平时可以注重观察儿童的举动,并进行横向与纵向的两个比较以进行初步判断。

 “如果孩子突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与之前不一样,尤其是性格、脾气方面,如果这种变化是消极的,家长最好引起注意”。只要发现儿童的异常精神状态持续一个月以上,达到严重干扰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的程度、排除了躯体和神经系统疾病,即可能罹患儿童精神疾病。另外,家长还可以将儿童的情况与同龄儿童进行横向比较,以多动症为例,在家中往往不易被发现,但在学校时则相对容易。

 平时父母也应注重儿童精神疾病的预防,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努力降低孩子身边可能诱发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异常,必要时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做到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籽育儿指南”)